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鳥瞰 (資料圖)
三峽大壩--夏日彩霞漫天。中新社發 付劍均 攝
三峽工程簡介
三峽工程全稱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1992年4月3日,七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決議》。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在前期準備的基礎上正式開工。
工期
三峽工程分三期,總工期17年。
一期工程5年(1993——1997年),除準備工程外,主要進行一期圍堰填筑,導流明渠開挖等。
二期工程6年(1997———2003年),工程主要任務是修筑二期圍堰,左岸大壩的電站設施建設及機組安裝等。導流明渠截流是二期工程轉向三期工程建設的重要標志。
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本期進行的右岸大壩和電站的施工,并繼續完成全部機組安裝。屆時,三峽水庫將是一座長達600公里,最寬處達2000米,面積達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靜的峽谷型水庫。
巨大效益
三峽工程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干工程。它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
防洪:興建三峽工程的首要目標是防洪,可有效地控制長江上游洪水。經三峽水庫調蓄,可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現在的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發電:三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846.8億千瓦時。它將對華東、華中和華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減少環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
航運:三峽水庫將顯著改善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長江航道,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港。航道單向年通過能力可由現在的約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運輸成本可降低35-37%。
三峽工程的綜合效益
1、防洪:
三峽工程是減輕荊湖地區洪澇災害的重要工程,防洪庫容在73—220億立方米之間。如遇1954年那樣的洪水,在堤防達標的前提下,三峽能減少分洪100—150億立方米,荊江至武漢段仍需分洪350—400億立方米。如遇1998年洪水,可有效防御。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可以有效阻擋百年一遇的大洪水。
2、發電:
裝機(26+6)×70萬(1820萬+420萬)千瓦,年發電846.8(1000)億度。主要供應華中、華東、華南、重慶等地區。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發電量可以照亮大半個中國。
3、航運:
三峽工程位于長江上游與中游的交界處,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對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慶河段,對下可以增加葛洲壩水利樞紐以下長江中游航道枯水季節流量,能夠較為充分地改善重慶至武漢間通航條件,滿足長江上中游航運事業遠景發展的需要。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在養殖、旅游、保護生態、凈化環境、開發性移民、南水北調、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樞紐布置
樞紐主要建筑物由大壩、水電站、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組成。
大壩位于河床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兩側為電站壩段和非溢流壩段。水電站廠房位于兩側電站壩段之后。永久通航建筑物均布置于左岸。
大壩大壩即攔河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軸線全長2309.47米,壩頂高程185米,最大壩高181米。設有23個泄洪深孔,底高程90米,深孔尺寸為7×9米,其主要作用是泄洪。
電站壩段位于大壩兩側,設有電站進水口。樞紐最大泄洪能力可達102500立方米/秒。
水電站水電站采用壩后式布置方案,共設有左、右兩組廠房。共安裝26臺水輪發電機組,機組單機額定容量70萬千瓦。
通航建筑物通航建筑物包括永久船閘和升船機。永久船閘為雙線五級連續梯級船閘。單級閘室有效尺寸為280×34×5米,可通過萬噸級船隊。
升船機為單線一級垂直提升式,一次可通過一條3000噸的客貨輪。承船廂運行時總重量為11800噸,采用全平衡鋼絲繩卷揚方式提升,總提升力為6000牛頓。
水淹范圍
三峽工程正常蓄水至175米時,三峽大壩前會形成一個世界上最大的水庫淹沒區———三峽庫區。
三峽水庫將淹沒陸地面積632平方公里,淹沒城市2座、縣城11座、集鎮116個,涉及到湖北省夷陵區、秭歸縣、興山縣、巴東縣和重慶市主城區及所轄的巫山縣、巫溪縣、奉節縣、云陽縣、萬州區、石柱縣、忠縣、開縣、豐都區、涪陵區、武隆縣、長壽縣、渝北區、巴南區、江津市等。其中秭歸、興山、巴東、巫山、奉節等9座縣城和55個集鎮全部淹沒或基本淹沒。
圖片來源:中國政府網
三峽工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電工程,其建筑物由大壩、電站以及船閘和升船機構成。
大壩
修筑在長江河床上的攔河大壩是用1800多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筑而成的混凝土重力壩。大壩全長2309.47米,壩頂海拔高程185米,最大壩高181米 。為了保證三峽大壩修建過程中的正常通航,大壩分兩段澆筑。目前在建的大壩有1600多米,位于三峽導流明渠以左部位。它由23個泄洪壩段、布置有14臺發電機組的廠房壩段和非溢流壩段組成。由于這段大壩是在三峽二期工程期間澆筑的,所以也被稱為“二期大壩”。目前,這段大壩的混凝土澆筑工作基本完成,并從今年9月開始擋水過流。三峽大壩的另一段,全長600多米的右岸大壩,要在今年11月導流明渠截流后,在截流所形成的圍堰保護下進行澆筑。這段大壩在三峽三期工程澆筑,也稱為“三期大壩”。這段大壩由布置有12臺機組的電站廠房壩段和擋水的非溢流壩段組成,在2009年建成并同左岸大壩連成一體。
電站
三峽電站采用壩后式,分為左、右兩座廠房,共安裝有26臺單機容量70萬千瓦的發電機組,年均發電量847億千瓦時。其中,靠近長江南岸的是右岸電站,裝有12臺機組;靠近長江北岸的是左岸電站,裝有14臺機組。這些機組運行水頭最大變幅達52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機組。目前,左岸電站14臺機組制造工作正在加緊進行,部分機組已開始安裝。2003年將有4臺機組發電。右岸電站將在導流明渠截流后開始建設。此外,在大壩右岸的山體內,還留有為后期6臺擴機的地下電站位置,其進水口將與工程同步建成。
船閘和升船機
三峽工程永久性通航建筑物包括永久船閘和升船機,均位于左岸山體內。
永久船閘為雙線五級連續梯級船閘,是在花崗巖山體中開鑿出來的。其上下游引航道與長江主河床相連,船閘本身長1607米,加上引航道,全長6.4公里,可通過萬噸級船隊。無論是船閘規模還是水頭,永久船閘都居世界之首。船閘由6個閘首和5個閘室組成,每個閘首均安裝有兩扇“人字門”,雙線五級共有24扇。
為了保證旅客快速過壩,三峽工程將從2005年開始修建垂直升船機。三峽升船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升船機。它是用一個巨大的承船廂裝上船只,連同水一起垂直提升起來。它一次可提升一艘3000噸級的客貨輪,提升最大高度113米,最大重量1.13萬噸。船舶經過升船機通過三峽大壩只需半個小時。
這是在三峽大壩壩頂上拍攝的三峽泄洪的情形(2004年8月攝)。
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中談及對長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改良此上游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最早提出建設三峽工程的設想。
1932年,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派出的一支長江上游水力發電勘測隊在三峽進行了為期約兩個月的勘查和測量,編寫了一份《揚子江上游水力發電測勘報告》,擬定了葛洲壩、黃陵廟兩處低壩方案。這是我國專為開發三峽水力資源進行的第一次勘測和設計工作。
1944年,美國墾務局設計總工程師薩凡奇到三峽實地勘查后,提出了《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即著名的“薩凡奇計劃”。
1946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與美國墾務局正式簽訂合約,由該局代為進行三峽大壩的設計;中國派遣技術人員前往美國參加設計工作。有關部門初步進行了壩址及庫區測量、地質調查與鉆探、經濟調查、規劃及設計工作等。
1947年5月,面臨崩潰的國民政府,中止了三峽水力發電計劃的實施,撤回在美的全部技術人員。
1950年初,國務院長江水利委員會正式在武漢成立。三年后興建了荊江分洪工程。
1953年,毛澤東主席在聽取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庫規劃的介紹時,希望在三峽修建水庫。
1955年起,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下,有關部門和各方面人士通力合作,全面開展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勘測、科研、設計與論證工作。3月,在莫斯科簽訂了技術援助合同,第一批蘇聯專家6月到達武漢。長委所屬4臺鉆機和第七地形測量隊先后進入三峽地區,開展測量工作。
1955年12月,周恩來在北京主持會議,在聽取長委和蘇聯專家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后,肯定了國內專家的意見,正式提出,三峽水利樞紐有著“對上可以調蓄、對下可以補償”的獨特作用,三峽工程是長江流域規劃的主體。
1958年6月,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第一次科研會議在武漢召開,82個相關單位的268人參加,會后向中央報送了《關于三峽水利樞紐科學技術研究會議的報告》。
1960年4月,水電部組織了水電系統的蘇聯專家18人及國內有關單位的專家100余人在三峽查勘,研究選擇壩址。同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在廣州召開經濟協作會,討論了在“二五”期間投資4億元、準備1961年三峽工程開工的問題。由于暫時經濟困難和國際形勢影響,三峽建設步伐得到調整。8月蘇聯政府撤回了有關專家。
1970年,中央決定先建作為三峽總體工程一部分的葛洲壩工程,一方面解決華中用電供應問題,一方面為三峽工程作準備。12月26日,毛澤東主席作了親筆批示:“贊成興建此壩。”
1970年12月30日,葛洲壩工程開工。
1979年,水利部向國務院報告關于三峽水利樞紐的建議,建議中央盡早決策。
1981年1月4日,葛洲壩工程大江截流勝利合龍。
1981年12月,葛洲壩水利樞紐二江電站一二號機組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產。
1984年4月,國務院原則批準由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組織編制的《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確定三峽工程實施蓄水位為150米的低壩方案。
1984年底,重慶市對三峽工程實施低壩方案提出異議,認為這一方案的回水末端僅止于涪陵、忠縣間180公里的河段內,重慶以下較長一段川江航道得不到改善,萬噸級船隊仍然不能直抵重慶。
1986年3月,鄧小平接見美國《中報》董事長傅朝樞時表示:對興建三峽工程這樣關系千秋萬代的大事,中國政府一定會周密考慮,有了一個好處最大、壞處最小的方案時,才會決定開工,是決不會草率從事的。
1986年6月,中央和國務院決定進一步擴大論證,責成水利部重新提出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以錢正英為組長的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成立了14個專家組,進行了長達兩年八個月的論證。
1989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重新編制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認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報告推薦的建設方案是:“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三峽工程的實施方案確定壩高為185米,蓄水位為175米。
1989年7月,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來到湖北宜昌,考察了三斗坪壩址。同年年底葛洲壩工程全面竣工,通過國家驗收。
1990年7月,以鄒家華為主任的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成立;至1991年8月,委員會通過了可行性研究報告,報請國務院審批,并提請第七屆全國人大審議。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以1767票贊成、177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器通過《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決定將興建三峽工程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由國務院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國家財力、物力的可能,選擇適當時機組織實施。
1993年1月,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成立,李鵬總理兼任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會下設三個機構:辦公室、移民開發局和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
1993年7月26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查批準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報告(樞紐工程),標志著三峽工程建設進入正式施工準備階段。
1993年8月,國務院發布了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規定:國家在三峽工程建設中實行開發性移民方針,使移民的生活水平達到或者超過原有水平,并為三峽庫區長遠的經濟發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創造條件。
1994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考察三峽工地時指出,“既然已經下定決心要上這個工程,就要萬眾一心,不怕困難,艱苦奮斗,務求必勝”。
1994年12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宣布: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995年,三峽庫區一期水位移民搬遷安置工作全面啟動。
1996年6月1日,葛洲壩電廠正式移交中國三峽總公司。
1996年8月,中國目前跨度最大的懸索橋--西陵長江大橋正式通車。12月,宜昌三峽機場通航。
1996年11月下旬,三峽工程大江截流系統工程啟動。
1997年1月,國家計委正式批準10億元人民幣三峽債券發行計劃,這是三峽總公司第一次采取國內發行債券的形式用以籌措三峽工程建設資金。
1997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批準設立重慶直轄市。這有利于三峽工程建設和庫區移民統一規劃、安排和管理。
1997年9月中旬,三峽水庫淹沒區一線水位移民搬遷基本結束。
1997年10月1日,亞洲載重量最大的公路大橋--三峽工程覃家沱大橋建成通車,標志著三峽工程對外交通建設全部完成。
1997年10月6日,人工開挖的3.5公里長、可供大型船隊航行的三峽工程導流明渠正式通航。
1997年10月14日,國務院第63次常務會議通過三峽工程大江截流前驗收報告,決定三峽工程于11月8日實施大江截流。這標志著為期5年的一期工程勝利完成,三峽工程轉入二期工程建設。
1998年1月初,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根據國家有關工程質量的法令、法規,結合三峽工程建設實際,制定《三峽工程質量管理辦法》(試行),并于1998年1月正式執行。
1998年1月13日-17日,江澤民總書記視察重慶市及庫區移民工作,要求把移民放在大事之首,抓住機遇,埋頭苦干。
1998年4月21日,三峽永久船閘一期開挖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工程質量合格率達100%,,優良率達82.6%,總體質量完全達到設計要求。
1998年5月1日,臨時船閘通航,臨時船閘是三峽工程投入運行的第一個包括土建、機電設備工程設計、制造、施工與運行調度的綜合性項目。
1998年5月5日, 被稱為二期工程“生命線”的二期圍堰防滲墻實現單墻封閉,不僅為二期圍堰安全度汛創造了條件,也為實現二期基坑抽水目標贏得了工期。
1998年5月14日,由長江水利委員會地球物理勘測研究院提交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一期主體工程建基面彈性波檢測工程》通過專家評審驗收,其成果報告正式歸檔,載入了三峽工程建設史冊。
1998年6月1日, 三峽工程二期圍堰下游防滲墻宣告全線封閉,共完成防滲墻面積25746平方米。
1998年7月,三峽壩區遭遇57700立方米/秒流量的大洪水,壩址水域來水量達到1877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值,三峽工程經受住洪水考驗,工程主要項目正常施工。
1998年10月8日, 三峽永久船閘上游引航道靠船墩澆下第一方混凝土,這標志著世界最大的船閘已由開挖階段轉入混凝土澆筑階段。
1998年10月28日,三峽庫區秭歸新縣城舉行落成慶典,提前5年完成了縣城整體搬遷任務。
1998年12月28日-30日,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對三峽工程庫、壩區進行了考察,并諄諄告誡全體三峽建設者,三峽工程是“千年大計,國運所系”,質量是三峽工程的生命,質量責任重于泰山。
1999年3月12日,由山西長治鍛壓機床廠制造的國內最大卷板機在三峽工地正式投入使用。該機的順利投入使用,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能生產特大卷板機的少數國家之一。
1999年4月2日,美國參眾兩院議員組成的大型訪華團一行70人參觀三峽工地。中國三峽總公司總經理陸佑楣就三峽工程的防洪、發電、移民、水庫泥沙及工程建設等情況回答參眾議員的提問。
1999年10月3日,三峽工程永久船閘南線五閘首保護層最后一方石碴被運往碴場,至此,由武警水電部隊第四支隊擔負的永久船閘南線開挖全線告捷,這標志著永久船閘主體開挖工程圓滿結束。
1999年12月31日,三峽工程全年完成混凝土澆筑458.52萬立方米,超額完成年澆筑448萬立方米混凝土的計劃,遠遠超過巴西伊泰普創下的年澆筑混凝土320萬立方米的記錄。
2000年1月24日,三峽工程左岸電站廠房首臺機組基礎環在一號機安裝就位,標志著三峽左岸電站廠房施工由土建施工為主轉入土建與機組埋件安裝并舉階段。
2000年7月17日,150戶639名重慶市云陽縣農村移民外遷到上海市崇明縣落戶。這是由政府組織的首批外遷移民。
2001年1月5日,“長江三峽工程淹沒區及遷建區文物古跡保護規劃報告”正式通過審查。
2001年2月15日,朱镕基總理主持國務院第35次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修訂草案)》,這是對1993年的條例進行的修訂?!稐l例》結合一期移民工作實踐,對移民遷建和管理的一些政策和原則進行了必要的修改、補充和完善?!稐l例》自2001年3月1日起實施。
2001年8月24日,由美國國會參議院情報特別委員會副主任理查得·謝爾比率領的美國參議院代表團訪問三峽工程。在觀看工程展覽和施工現場后,謝爾比說:“三峽工程是全中國人民的希望,工程建設者擔負著很大的責任。如此偉大的工程讓人振奮。”
2001年8月30日,由和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移民局承擔的《中國三峽移民人權保障實證研究》在北京正式啟動。
2001年11月7日,三峽工程永久性船閘首扇反弧門在閘首中南豎井內安裝成功。
2002年1月13日,經過9年建設,三峽工程大壩已經達到2003年蓄水發電所需的壩高,三峽大壩迎水面高程已經全線達到140米海拔高程以上,大壩高度已具備擋水要求。
2002年3月17日,三峽工程首臺發電機組轉輪吊裝成功。轉輪的順利安裝為三峽工程在2003年實現首批機組發電創造了條件。
2002年5月1日,三峽工程成功地實施了對上游圍堰的爆破。1997年大江截流形成的上游圍堰完成了歷史使命,滾滾長江水直接進入三峽大壩基坑。
2002年9月1日,三峽工程永久船閘開始進行有水調試。永久船閘按年單向5000萬噸和通過萬噸級船隊要求設計。過往永久船閘的船舶包括萬噸級船隊,每次過閘的時間大約需要2小時35分鐘。根據三峽工程建設計劃,船閘將于2003年6月通航。
2002年9月1日,國務院下達的三峽庫區12萬二期外遷移民任務全面完成,135米水位下的清庫工作接近尾聲。
2002年10月21日,三峽大壩最關鍵的泄洪壩段已經全部建成,全線達到海拔185米大壩設計高程。
2002年10月25日,國務院召開長江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全體會議,同意樞紐工程驗收組關于在2002年11月份實施導流明渠截流的意見。
2002年10月26日,全長1.6公里的三峽二期大壩全線封頂,整段大壩都已升高到海拔185米設計壩頂高程。
2002年10月29日,朱镕基總理主持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11次會議,同意國務院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的意見,決定在11月6日進行導流明渠截流合龍。